“市场环境在2017年发生显著变化。对商业银行而言,高速增长的黄金年代已远去,在资产、负债、利润、资本约束等***压力下,如何转变经营思路,走出有特色的银行发展之路,将是今明两年管理层所需思考的重大课题。所幸,宏观经济回暖、消费升级等给了银行业这一宝贵的时间窗口,‘白银时代’由此启幕。” 12月6日,在京召开的第十二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发布的“2017年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样表述。
走进“白银时代”的中国银行业将如何前行?会上,多位银行业高管人士对此进行了探讨。
2018年银行盈利有望企稳
报告显示, 2017年降息对银行影响逐步缩小,而受宏观经济影响,信贷需求增长,银行信贷规模仍在扩大;另一方面,银行通过降低内部成本等措施提升效益。在经济形势有望稳中向好的趋势下,2018年银行业盈利能力也有望企稳。
与此同时,在资产质量方面,银行在加大不良资产处置核销的同时,受经济环境以及银行业严监管态势影响,风控水平提升。不过,从区域来看,银行分化较大。东南沿海地区不良***爆发,也***出表处置;而中西部一些省份的不良还有攀升之势。
分类来看,在2017年金融去杠杆和去空转背景下,国有银行受到的影响小,股份制银行大,城商行和农商行之间的分化较大。2018年,预计股份制银行的调整还将继续,但随着风险的逐渐暴露和化解,可能出现触底***;另外区域性银行的分化还将持续,过去资产结构较多依赖同业投资和表外扩张的银行可能受到较多利润压力;而国有大行受到的影响也可能甚于2017年。
业务方面来看,作为金融加杠杆以及风险点较为集中的领域,在金融监管部门持续保持高压状态下,2018年银行业“创新型”(过去层级多、嵌套多)的业务仍将持续收缩,但在2017年已经大幅压缩的情况下,其下降的幅度将会有所放缓。
破局焦点在于服务实体经济
报告提到,2018年将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预计金融改革将进一步深化,银行业监管将继续趋严,金融去杠杆将持续,商业银行通过做大资产规模盈利、空转资金套利的空间越发逼仄,只有***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方能行稳致远。
近几年,银行业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期、迷茫期。会上,多位银行业高管人士对此普遍认为,此时更应该牢牢把握住行业发展的本质和初心,真正服务好实体经济,才能实现自身发展,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工行董事会秘书官学清表示,实体经济囊括千行百业,金融服务也日新月异。商业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两点论和***论相结合,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统筹好金融资源在各领域的协调配置,***发力、综合施策,不断提升整体服务效能。他认为,未来银行业需更加注重盘活存量和用好增量,不断深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支持,同时进一步做实做活普惠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和重要领域的金融服务。
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认为,随着市场开放程度提高,改革力度不断深化,银行业面临着***的复杂局面,破局的路子有很多,但只有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回归本质并非回到旧模式。新形势下的回归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拥抱新科技、拥抱互联网,用科技的力量武装业务、推动业务。” 谢永林强调。
在浙商银行副董事长吴建伟看来,商业银行应该发挥金融全牌照服务商的力量,借力金融科技,将按需定制的金融服务嵌入国民经济中的各行各业,提供包括支付、结算、融资、理财等一揽子金融服务,赋予大型企业、小微企业乃至消费端等各类群体“自金融”的翅膀,满足国民经济中的各类参与主体对“自金融”的渴望和追求,降低成本,助力实体经济腾飞。
市场化债转股、供应链金融等值得关注
在即将到来的2018年中,业内认为银行业的四大业务发展尤为值得关注。
市场化债转股是其一。截至目前,申请设立债转股子公司的五大行中,建行、农行和中行子公司已开业,工行和交行子公司已获批开业。不过,瑞银证券根据公开数据梳理,目前共公布 的81个案例,总规模1.04 万亿元,其中只有总金额的13.7%已执行。
“ ‘落地慢’和‘谨慎执行’,主要是因为主管部门、企业和银行之间需要达成更多共识。”报告提到,2018年债转股大单落地可期,但可复制性存疑。随着2018年5家银行债转股子公司全部开业,5家机构之间的合作可能增多,且与其他机构“抱团”,同业合作更加密切。除了完成降低国企负债率的任务,银行系债转股子公司在股权投资方面的发挥空间也值得关注。
与此同时,业内预计供应链金融或成下一个热点。从产业的整个链条来看,上游的产业基金和下游的消费金融都在2016年和2017年经历了大爆发,且均2017年受到了来自监管的规范,处于中游的应收账款融资,即供应链金融,则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也符合***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报告预计,对于银行而言,除了依托企业应收账款直接做贷款授信,应收账款证券化也是2018年较为可期的一个趋势。
此外,银行业“投贷联动”的期权模式将接受进一步检验。2017年,由于“投贷联动”子公司还未批准设立,因此“投贷联动”试点银行业务推进有所进展,但稍显低调。报告判断2018年银行“投贷联动”的发展趋势是:在标的企业行业选择上,会延续对技术型企业的青睐,包括基因检测、运动传感器技术、***制造业等。同时,银行“投贷联动”相关机制和专家团队更加完善。此外,报告认为政策性担保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投贷联动”业务规模的扩张。
值得一提的是,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备受市场关注的房地产租赁市场来看,业内预计2018年会有更多银行资金涌入,而以何种金融创新方式进入长租公寓领域,是银行需要思考的问题。报告认为,“大概率是只有资源整合能力强的银行可以真正分得一杯羹。”